新闻动态

关羽“绝北道”之战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意义重大而少被提起?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1:17    点击次数:65

关羽,无疑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具争议性的武将之一。

他对戏曲、小说的描绘备受赞誉;但不少偏好正史的人士却认为,他仅是戏曲、小说中虚构的名将形象。

关羽实非虚名之将,被誉为“万人敌”、“雄虎之将”。南北朝时,戏曲小说尚未盛行,人们常以关张之勇比拟当时的勇猛将领。

后世对关羽评价分歧大,因戏曲、小说对其事迹多“加工”:虚构如“温酒斩华雄”等神勇事迹,却忽略其真实战绩。

“绝北道”之战,实为一次被忽视的重要战役。

此战役虽小,却意义重大,然而正史中仅简略提及,至于小说与戏曲,则全然未曾涉及这一历史事件。

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?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,以便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
【僵局:不利的局势】

赤壁战后,周瑜率孙刘联军展开反击,旨在稳固并扩大赤壁之战取得的胜利成果。

联军的首要攻击对象是江陵,他们将此城视为首要征服之地,战略意图明确,直指核心,计划一举拿下。

江陵乃长江边重镇,唯有攻取江陵,方能逐曹操出长江,终结其共据长江之险的态势,切实稳固赤壁之战所取得的胜利成果。

然而,战局迅速陷入僵持状态,双方均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,战事因此长时间处于胶着状态。

起初,战事颇为顺遂:甘宁攻占夷陵后,周瑜再败曹仁援军,成功稳固了西线战场。

然而,随后对江陵发起的直接进攻却异常艰难。

东吴进攻江陵之际,曹仁展现神勇,以“真乃天人也”之姿,成功击退吴军先锋,极大地鼓舞了守城将士的士气。

接着,周瑜和曹仁在江陵城下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对抗,双方陷入僵持状态。

尽管史书记载周瑜在相持阶段对曹仁军造成了重大杀伤,但显然,吴军距离攻克江陵仍有相当大的距离。

然而,僵局对东吴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局面!

曹仁于江陵拥有利于长期作战的优势条件,能够持续进行防御与对抗。

战事显示,曹仁擅长守城且决心坚定,联军当前无法迅速攻克城池。

江陵同样具备持久战的优势。

刘表统治时,虽以襄阳为中心,却将江陵作为“据守江汉”的基地,故而,他的各类物资均被大量囤积在江陵。

刘备在刘琮投降之际,便计划撤往江陵,意在以此地为据点,持续抵抗曹操的势力。

故而,江陵城中粮草物资储备充裕,足以应对长久消耗,毫无惧色!

曹军相较于孙刘联军,其整体实力依然占据明显优势。

就综合实力而言,曹操的地盘与人口依旧远超孙刘联军,占据显著优势。

就军事力量而言,曹操即便在邻近区域,其兵力依旧超越孙刘联军,占据优势。

赤壁之战中,曹操遭受了相当惨重的损失。

然而,受损最重的乃是荆州的投降士兵,反观曹操历经百战的精锐部队,其战斗力依然未受减损,保持完整。

赤壁之战中,曹操派遣于禁等七军驻汝颍与淮水间,包围许都并稳定合肥;曹洪、乐进守襄阳,徐晃守樊城;降将文聘率北兵守江夏。

所以,尽管赤壁之战曹操失利,但他的精锐部队与杰出将领仍然完好无损,实力犹存。

3、东吴的另外两路攻势迅速瓦解,这为曹军提供了契机,使其能调集更多兵力,全力解救被围困的江陵。

周瑜攻打江陵之际,东吴分兵两路,一路由张昭攻打九江郡当涂,另一路则由孙权亲率大军,直指合肥。

然而,这两次攻势基本上未达预期效果,未能产生显著作用。

张昭和孙权均未能成功,最终都撤退而归。

此外,据史料记载,曹操一方仅增派张喜带领的前部骑兵前往解合肥之围。

因此,孙权与张昭的两路兵马,均未达成预期的牵制目标!

如此相持,曹操不断增兵江陵,周瑜攻克江陵将更无定期!

【联军的调整】

僵局的转机始于刘备的归来。他的返回成为了打破现状的关键,使得原本僵持的局面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。

攻江陵时,刘备以断粮为由获周瑜默许,遂率兵沿江巡查,并趁机占领荆州南部的武陵、长沙、桂阳、零陵四郡。

接着,刘备带领军队返回江陵前线,协助周瑜作战。

周瑜与刘备经过商讨,随即作出了相应的部署调整。

张飞统领千余兵马,归入周瑜麾下,共同直接攻打江陵,参与此次重要战役的指挥与行动。

周瑜增派2000兵力支援刘备,命其沿夏水迂回至江陵侧后,以加强战略部署。

关羽溯沔水前行,攻取汉水以东诸邑,成功“阻断北路”,确保了后方安全。

此番调整,彰显了周瑜指挥作战的巧妙之处,充分体现出他在军事布局上的深思熟虑与精湛技艺。

先从刘备处调拨张飞麾下1000人,随后给刘备增援2000人,此举是否多此一举,毫无意义?

此次调整旨在将江陵变为孤立无援之城,通过策略布局,确保其成为一座被围困的孤城,以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。

【天花板级的难度:关羽身上的担子是最重的】

尽管兵分三路行进,但实际上,关羽肩负的责任最为沉重!

周瑜先从刘备处调得张飞千余军,随后又拨两千军增强刘备兵力,因此自身部队人数减少了千人。

尽管人数看似减少了1000,但需注意,此刻曹仁与周瑜正于长江北岸形成对峙之势,这一因素不可忽视。

吴军水战出众但陆战欠佳,张飞作为“万人敌”,其麾下千人战力,不逊于东吴的两千兵马!

因此,周瑜的实力非但未减,反而有所增强。

再谈刘备一行,他们继续前行,路径虽曲折,但目标坚定,步伐稳健,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战略思路与不屈的斗志。

刘备沿夏水迂回至江陵,途中获得2000名精通水战的吴军支援,其整体实力因此显著提升。

此外,刘备取道江陵以西,此乃曹军防守之“软肋”,因此刘备所承受的压力实则相对较小。

而关羽肩负的责任,无疑是最为沉重的!

关羽的职责是沿沔水进行迂回行动,目标是占领汉水以东的部分区域。

江陵北上的要道为五百里北道与汉水杨水道,关羽意在截断其后方的生命线。能否成功隔绝江陵后方,全在于关羽能否“绝北道”。

从作战模式分析:此行需兼顾水上与陆地战斗,对综合战斗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!

同时,关羽的行军之路布满了强敌的威胁,四周皆是强劲的对手。

曹操命文聘协助守卫江夏,意在通过他掌控这一战略“要道”,确保其对局势的主导权。

另外,乐进与徐晃身处襄阳,同样能迅速沿沔水发动攻势,占据地利之便!

而后,驻守汝颍一带的曹军同样能迅速调动,与关羽交锋,地理位置极为有利!

文聘守东,乐进、徐晃镇北,且敌有强大后援。关羽需以一己之力,对抗曹军诸多名将,此任务难度极高!

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,关羽究竟能率领多少兵马前往呢?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
史书中对于该事件的记载并不明确,缺乏具体细节,因此无法得知确切情况,仅能依据现有资料进行合理推测与分析。

然而,即便不进行记载,我们依然能够大致估算出一个“最高限度”。

周瑜未分兵予关羽,而刘备当时实力有限,能给关羽的兵力,顶多也就数千人左右。

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,难度堪称地狱级别。

【作战过程:史书记载的背后】

查阅史书可见,关羽的“绝北道”行动,经历了一连串的挫败,每一次尝试都未能成功,失败接踵而至。

众多杰出将领,似乎都将关羽作为了彰显自身战功的对象,纷纷以其为标杆来积累自己的战绩。

徐晃与满宠挥师南下,于汉津与关羽交锋,展开激战。

虽无确切记载徐晃是否击败关羽,但随后他与曹仁在江陵共战周瑜,由此推断,徐晃至少成功击退了关羽。

另外,据史书记载,乐进与文聘亦曾有战胜关羽的战绩。

李通领军进攻,他下马拔除鹿角闯入敌阵,边战边进,直面曹仁,其勇猛在众将之中无人能及。

根据曹军将领的传记记载,多位曹军将领均表现出色,均具备战胜关羽的能力。

单独审视,关羽遭遇连串失败,无一胜绩,始终未能战胜任何对手。

然而,若将这些史料综合考量,我们便会发现:事实恰恰相反!

曹操原计划让文聘镇守江夏,指望他能独自阻止关羽进入沔水地区的行动,以完成任务。

然而,为何徐晃、满宠、乐进、李通等一众将领,会纷纷加入与关羽的战斗之中呢?

并且,最终负责“迎接曹仁军队”的,是前来接应曹仁撤退的李通。

李通,时任汝南太守,本非荆州战区之参战者。

徐晃、满宠、乐进、文聘,皆为荆州战区骁将,既皆能胜关羽,何故曹公仍远调汝南李通以援曹仁?

李通凭借超凡的勇气突破关羽防线,救出曹仁,却在归途中突发重病去世,这应是他在战斗中元气大伤所致。

最终,汝南太守远道而来援助曹仁,凭借其勇武超越众将,在竭尽全力后,成功将曹仁接应出来。

李通的非凡勇猛,不正是体现了关羽在“绝北道”战役中所取得的实战成果吗?这一面,同样彰显了关羽的军事才能。

关羽无疑出色地达成了“绝北道”的使命,以其卓越表现确保了任务的顺利完成。

【战后赏赐】

联军攻占江陵后,周瑜作为南郡太守,奖赏刘备,把“南岸之地”划分给刘备管理。

“南岸地”即指油江口,该地后来被称为公安。这一名称变迁保持了地点的指代清晰,逻辑上直接明了。

普遍认为,赤壁战后,刘备获得南四郡,归功于赤壁乌林之战的英勇表现。此后,关羽在与鲁肃商讨南三郡归属时,亦以此战功为依据。

刘备获得公安,是周瑜作为南郡太守,为酬谢刘备在攻取江陵战役中的贡献而赐予的。

周瑜虽常压制刘备,却愿将战略要地公安赠予他,以此表彰刘备军队在此战役中所立下的重大功绩。

倘若关羽“绝北道”之战未能奏效,周瑜便绝无可能将公安之地作为答谢赠予刘备!

在江陵受周瑜统领的张飞,以及沿夏水行军的刘备,在此战中实际上都是辅助角色,他们共同配合,但并非主导力量。

关羽在江陵之战中,“绝北道”策略无疑发挥了核心作用!

【“绝北道”是怎么“绝”的?】

最终,依据现有史料,我们对关羽“绝北道”的行动进行推测。

采用“绝北道”的策略,通过封锁北方的通道,以达到控制关键路径、阻止敌人北进的目的,确保战略要地的安全与稳定。

"绝北道"意指穿越沔水迂回敌后,旨在摧毁敌方补给线,削弱其后方支持能力。

孙权在后来部署荆州防御时,确实沿用了“绝北道”的策略,以确保防御体系的稳固与周全。

东吴立国后,孙权于武昌集众将商讨荆州防线:长江绵延两千里,若某处告急,难以迅速驰援,该如何是好?

张梁小将献策:勿消极防御,宜诱敌深入。届时,遣将入沔水,与魏军争锋,以造优势,破其攻势!

周瑜与关羽以此策略攻打江陵,孙权则用以守卫,尽管用途不同,但核心思路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。

无论是关羽还是孙权,均无法完全阻断襄阳至江陵的交通,但关键在于,无需彻底阻断,只需保证能随时破坏该交通线即可。

毕竟,若后方交通线时断时续,曹军便无信心长期坚守江陵!

你若派军支援江陵,我虽难阻,但入城后,我仍可断你交通。届时,你亦将如曹仁,于江陵孤立无援!

故而,史籍所载曹军多位将领战胜关羽之事,实则皆为表象,非真实全貌。

你徐晃虽击败关羽后直奔江陵助曹仁,但那又如何?与曹仁会合后,关羽仍会袭击你的补给线!

乐进、文聘虽数次击退关羽,但那又如何?关羽仍会转战别处,继续威胁你们的交通线!

关羽的真正目标并非徐晃、乐进、文聘等人,而是直指敌方的交通线路,意在切断其后勤补给,确保战斗优势。

曹仁虽在江陵储备颇丰,但粮食需从江汉平原补给。然而,关羽与刘备的迂回攻击,使其难以就地取粮,且对补给线的骚扰,更让曹仁难以获得充足粮食。

曹仁决定撤退时,关羽布置多重鹿角进行拦截,旨在增加其撤退难度,非完全堵路,以扩大对手损失并争取更多战利品。

关羽“绝北道”的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险要,能够有效阻断敌军北上之路,同时凭借其勇猛善战,使得敌人难以突破防线。

关羽执行此类任务时,其优势显而易见。

首先,尽管曹军依然强大,然而赤壁之战后,其船只几乎全部损失,实力大减。

关羽麾下的水军,能够充分利用沔水的优势,自由航行,畅通无阻。

因此,关羽胜则战,不胜则退,退而寻机再战,曹军对此束手无策,又能有何良策应对呢?

同时,需铭记,关羽的水军乃荆州时期组建,成员皆为当地人士,这一点不容忽视!

因此,他们深知当地情形,明确如何骚扰及何处骚扰效果最佳,对此的了解,无人能出其右!

最终,需铭记于心:关羽军队在骚扰战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不容小觑!

官渡之战时,刘备频扰曹操后方,虽屡败于曹军,却致许都以南粮道受阻。若非袁绍前线失利,刘备几可达成其牵制之目的。

关羽作为刘备的首席助手,在当时对骚扰战术颇有心得。

因此,关羽执行“绝北道”的任务,对他来说可说是得心应手,毫不费力!

【“绝北道”少被人提起之因】

"绝北道"策略在孙刘联军攻占江陵时发挥了关键作用,无疑是关羽众多战功中的一项显著成就。

然而,这场战役却鲜为人知,究其原因何在?

小说与演义中未提及此战的原因,可能是因为该战役在文学创作中未被视为重点,或是其情节不足以吸引读者兴趣,故而被省略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中对此战役未有丝毫提及,其叙述中并未包含这一战斗场景。

这是因为:《演义》一书本就秉持“尊崇刘备”的立场。

“刘备借荆州”一事,被视为其生涯中的一个瑕疵。

因此,《三国演义》淡化“借”的意味,否认周瑜取江陵后孙权转借刘备之说,并回避江陵在周瑜指挥下被攻占的事实。

他们生动地叙述故事,称周瑜与曹仁争斗后均受损,诸葛亮便利用此机,派遣常山赵子龙趁机夺取了江陵。

“绝北道”行动由关羽执行,实则源于周瑜的整体策划。因演义中未提及周瑜的指挥,故该行动也鲜被论及。

正史中对此战提及较少的原因尚未明确。

为何正史如《三国志》鲜少提及此战?

事情其实并不复杂。只需理清思路,确保表达准确且条理清晰,就能简洁明了地阐述观点,无需冗长赘述。

《三国志》是通过对各国史料的精心整理而编纂成书的。

魏国仅需提及将领击败关羽的战绩,至于关羽阻断北路之事,并无提及之必要。

对蜀国而言,江陵之战虽有刘备军参与,但实为周瑜统一指挥,主力为吴军。此战乃周瑜之丰功伟绩,蜀人自然无需过多赘述。

对于吴国而言,介绍周郎攻占江陵便足矣,关于刘备、关羽的事迹,确无过多赘述之必要。

所以,就“绝北道”之战而言,史书所载主要是曹军多位将领屡次战胜关羽的情况。

然而,尽管周瑜未能击败曹仁,曹军为何仍要选择撤离江陵呢?

显然,关羽在“绝北道”的行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!

孙刘联军在江陵之战中的战术表现极为出色,堪称辉煌,展现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。

与赤壁之战相异,此番虽兵力差距不大,然孙刘联军仍奋勇击退曹军精锐,犹如虎口拔牙,取得了重大胜利。

此役中,周瑜正面难克,遂遣刘备、关羽绕至敌后,致敌无奈撤退,此乃西方所称颂已久的“间接路线”策略之实战验证。

在此过程中,关羽“绝北道”行动尤为关键。他率少量兵力深入敌后,圆满完成任务,再度彰显了其作为“熊虎之将”的非凡英姿。

然而,因种种原因,正史与小说对此战均缺乏详尽描述,致使诸多细节需后人揣测,这无疑是一大憾事!



相关资讯